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首頁>儒學思想>儒學發展>歷代儒學發展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先秦儒學

本節將針對先秦儒學的發展概況進行說明。不過這裡必須先將時間範圍說明清楚些。所謂的「先秦」,顧名思義,只要是秦代之前的時間都可以涵括在內,但這樣既會造成篇幅的冗長,也不符合多數人對於先秦一詞的普遍理解,因此我將時間限縮在孔子身後。且因為秦代國祚不長,因此可能會隨著討論議題脈絡的些微不同,而有部分說明會涉及秦朝,在此必須先交代清楚。以下將試著從「經典」與「弟子」兩個角度,對於孔子身後的儒學發展進行說明。

近人柳詒徵在《中國文化史‧孔門弟子》一章當中,論及孔門弟子在戰國時代的發展時,提及了一樣有趣的觀點。柳先生認為孔門內部的教育目標,主要希望弟子在進德修業、內聖外王的層面能有實際的表現,並不是以能否傳述六藝(經)為優先目標。但真正能達到理想目標的弟子,卻似乎如同夫子的命運一樣,不易被君王所用。因此真正發揮影響的弟子,係以傳述六藝、講學授經之徒為主。因此在孔子身後,最為重要的傳經弟子首推子夏。

1.子夏。子夏長年居於西河講學,並且擔任魏文侯的老師。子夏所傳經典包括有《易》、《詩序》、毛公《詩》學、伏生《尚書》皆由子夏所傳;《儀禮》裏的〈喪服傳〉也是子夏所作;《公羊傳》係子夏傳授給公羊高;而穀梁赤則是子夏弟子,因此《春秋》當中便有兩傳與子夏有所關聯。

2.曾子。《孝經》相傳是曾子所為;而《大戴禮記》當中有十篇與曾子有關;《小戴禮記》裏〈曾子問〉、〈檀弓〉兩篇記錄曾子問禮;又《論語》、《學》、《庸》出於曾子門人。

這大致是柳先生所標舉出來的孔門傳經之徒的代表。其實細查前人研究,可以發現對於孔門傳經的討論甚夥。例如北齊〈聖賢群輔錄〉便有以下的記載:

          顏氏傳《詩》,為諷諫之儒。
          孟氏傳《書》,為疏通知遠之儒。
          漆雕氏傳禮,為恭儉莊敬之儒。
          仲良氏傳樂,為移風易俗之儒;
          樂正氏傳《春秋》,為屬辭比事之儒。
          孫氏傳《易》,為絜敬精微之儒。

這是根據韓非提出的儒分為八為架構,所對應出來的孔門弟子傳經情況。近人劉師培以為除了子夏之外,另外更要注意到戰國時代的大儒──荀子,在傳經過程中的地位。因此,劉師培加以彙整相關說法,得出以下的孔門傳經系譜:

          《易》:孔子傳商瞿,再傳至子弓,三傳至田何。
          《書》:孔子授漆雕開,然師說無傳,惟孔氏世傳其書,九傳至孔ㄈㄨˋ;fu
          《詩》:孔子授子夏,六傳至荀卿,荀卿授浮邱伯為魯詩之祖;復以《詩經》授毛亨,為毛詩之主。
          《春秋》:左丘明作《傳》,六傳至荀卿,荀卿復授張蒼,是為左氏學之祖。
          《公》《穀》二傳,咸為子夏所傳,一由子夏授公羊高,公羊氏世傳其學,五傳至胡母生是為公羊學之祖。一由子夏授穀梁赤,一傳而為荀卿,復由荀卿授申公,是為穀梁學之祖。

綜合上述,並配合其他相關的記載,我們在這裡大致可用以經繫人的方式,歸納出戰國時期促成各經傳播的主要儒門弟子:

          詩:子貢、子夏、孟子、荀子、顏氏
          書:漆雕開、子夏、孟子、孟氏、孔家自傳
          禮:子夏、子游、子思(中庸)、孟子、荀子、漆雕氏、曾子
          易:商瞿、子夏、荀子、孫氏、子弓
          春秋:子夏、曾申、孟子、荀子、樂正氏
          孝經:曾子、子思

由此約略可以看得出來,孔子身後弟子傳經情形。其中尤以子夏、孟子、荀子三人橫跨多部經典、居功厥偉!

  但是,儒家之學除了「知道」之外,更著重「行道」。能否將所知所學落實到日常生活、待人接物的過程裏,更是重要。因此孔門弟子如何實踐,更是促進儒學發展最好的管道。以下借用吳曉昀女士《繼承與開創──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與影響》書中對於孔門弟子的分類方式,略舉數家如下。當然這裏所舉弟子的活動年代,就不必然會在孔子身後。

1. 政治參與:公西赤、冉求、仲由、高柴、端木賜
例如公西赤所說「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」;冉求所言「求之為也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」;仲由所謂「由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」;高柴出仕費邑宰;子貢出使救魯「使勢相破,十年之中,五國各有變」,都表現出孔門弟子外王企圖與淑世致用的理想。
2. 六藝之學:顏回、ㄓㄨㄢ﹔zhuan顓孫師、言偃、卜商、曾參、有若
例如顏回深感夫子「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」的人文養成過程;顓孫師所說「見危致命,見得思義,祭思敬,喪思哀」;子夏、言偃在《禮記‧檀弓》討論喪禮;有若對於先王之道有著「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」的認識;曾子在《大戴禮記》當中留下十篇與禮有關的文獻。這些都足以顯示先王之道、周孔之教,已是孔門弟子平日的體態氣象。
3. 德行之學:曾參、有若、卜商、顓孫師。
孔門之教重視德行,毋庸置疑。翻開《論語》皆可反映弟子對於德行教化的努力。例如曾子所謂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」;子夏所言「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」;有子「孝悌也者,其為仁之本歟」,這些言論都表現出孔門弟子時時刻刻以仁為念。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的精神!

這裏無法一一引述每位弟子的行誼,但標舉出這些人物,最主要是想說明傳統世界裏,「學派」不僅僅只是一種知識的集合,儒學當然也不會只停留在著書立說的層面,它是那樣活生生地透過弟子的一言一行,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裏,撫慰周遭每個茫然的靈魂;並試圖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,去推動這個世界。由此也構築出先秦儒學傳播的圖像。

撰稿人:劉柏宏
    網站滿意度調整